气候中心暨开放实验室2008年度学术年会总结报告
[日期:2009-02-26] [新闻来源:开放实验室] [作者:张雁]
2009年2月12-13日,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暨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2008年度学术年会在京召开。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等高校的师生,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青藏高原研究所,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专家及研究生,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气象中心、国家信息中心、培训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以及有关省(区)市气象局,共计40余个单位100多位代表参加了学术年会。 为了使学术交流更具有针对性,本届年会首次制定了“面向用户的气候监测和预测”的主题,突出了气候中心以“提高预测准确率,增强公众服务能力”为业务和科研工作重点。 年会采取大会交流和分会交流的形式。特别邀请了国家气候中心丁一汇院士、北京大学王绍武教授、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林而达研究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孙照渤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夏军研究员等五位专家针对中国季风雨带年代际尺度移动和预测、全新世中国气候湿润度变化的两个基本模态、气候变化与中国粮食安全、东半球夏季越赤道气流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东亚夏季风的关系研究、流域水循环与水文预测等内容作大会报告。 分会主要围绕气候变率的机理及预测方法研究;气候变化检测、预估、气候资源评估等方面展开交流。 1.气候变率的诊断与机理研究专题。主要对影响我国气候异常的传统关键因子,如ENSO、高原积雪、季风等研究更加深入,对当前热点研究领域,如热带印度洋的作用、MJO、APO、MAC等研究更加关注。从物理机制分析方面更为深入、客观和清晰,表现了整体科研能力在不断加强,成果不断出新。 2.气候模式与预测方法研究专题。交流的内容分为两大类,气候系统模式的发展和检验及气候模式和统计模式的应用。主要围绕气候模式发展和应用过程中的问题展开讨论。特别关注青藏高原气温、降水的模拟试验及不同积雪覆盖率参数化方案比较;海气湍流通量参数化和陆面过程参数化方案的改进及应用;我国月平均气温、降水预测方法的预测能力分析;区域气候模式在省市区气象局预测业务中的应用等。 3.区域气候及极端气候事件成因分析专题。主要涉及区域性的一些重大天气气候事件的基本特征及成因分析、预测指标、影响评估因子,特别关注低温雨雪冰冻、关键期干旱、极端降水、寒潮等。更加注重可推广性和社会需求。由于区域性气候的特殊性,省市区气象局可在科研和业务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4.气候变化监测和预估专题。交流内容包括近两万年、近百年区域气候变化事实、北极海冰遥感监测、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贡献、未来10-50年气候变化趋势预估、气候变暖背景下的极端事件、气候变化对区域水资源和生态的影响等。更加关注古气候代用指标(如树轮和孢粉)反演气候变化的意义及资料的对比、校准和验证;极端气候事件灾害趋势,特别是21世纪前半叶我国旱涝格局;人类活动包括人口、土地利用等城市化进程对气候变化影响等。 5.气候资源评估与大气环境专题。主要涉及到城市气候研究动态、风能资源数值模拟、城市大气环境数值模拟,以及地面太阳辐射、城市局地气温、高空风速和地面风速长期变化趋势的研究与预估,卫星反演臭氧垂直分布研究。集中关心地面太阳辐射由变“暗”到变“明”转变的原因;城市化对地面风速减小的影响。讨论了城市化对地面风速影响程度的估计方法;复杂地形风能资源评估和城市大气环境研究。肯定了中尺度数值模式与CFD软件在复杂地形风能资源评估和城市大气环境数值模拟中的作用。 6.气候变化检测及成因分析专题。主要涉及地面和高空气温变化、极端气候事件变化(热带气旋、极端干期、极端气温和降水、梅雨、降雪等)、区域气候变化、气候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响应等。时间尺度集中在最近的100年,特别是近50多年。再次确认了全国和区域气候变暖和极端气候事件变化的事实,提出许多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如地面和高空气温变化趋势的差异、古气候代用序列资料的可获得性和可靠性、极端气候事件指数的确定、器测时期资料的偏差以及检测和归因方法的创新等。 本届年会共交流5个特邀报告,69个专题报告,收录和编辑印刷了论文摘要文集,实现了国家气候中心与各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及对地方气象部门的指导作用,促进了科研与业务的有机结合。 2008年度学术年会日程
2009年2月12-13日,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暨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2008年度学术年会在京召开。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等高校的师生,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青藏高原研究所,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专家及研究生,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气象中心、国家信息中心、培训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以及有关省(区)市气象局,共计40余个单位100多位代表参加了学术年会。 为了使学术交流更具有针对性,本届年会首次制定了“面向用户的气候监测和预测”的主题,突出了气候中心以“提高预测准确率,增强公众服务能力”为业务和科研工作重点。 年会采取大会交流和分会交流的形式。特别邀请了国家气候中心丁一汇院士、北京大学王绍武教授、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林而达研究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孙照渤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夏军研究员等五位专家针对中国季风雨带年代际尺度移动和预测、全新世中国气候湿润度变化的两个基本模态、气候变化与中国粮食安全、东半球夏季越赤道气流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东亚夏季风的关系研究、流域水循环与水文预测等内容作大会报告。 分会主要围绕气候变率的机理及预测方法研究;气候变化检测、预估、气候资源评估等方面展开交流。 1.气候变率的诊断与机理研究专题。主要对影响我国气候异常的传统关键因子,如ENSO、高原积雪、季风等研究更加深入,对当前热点研究领域,如热带印度洋的作用、MJO、APO、MAC等研究更加关注。从物理机制分析方面更为深入、客观和清晰,表现了整体科研能力在不断加强,成果不断出新。 2.气候模式与预测方法研究专题。交流的内容分为两大类,气候系统模式的发展和检验及气候模式和统计模式的应用。主要围绕气候模式发展和应用过程中的问题展开讨论。特别关注青藏高原气温、降水的模拟试验及不同积雪覆盖率参数化方案比较;海气湍流通量参数化和陆面过程参数化方案的改进及应用;我国月平均气温、降水预测方法的预测能力分析;区域气候模式在省市区气象局预测业务中的应用等。 3.区域气候及极端气候事件成因分析专题。主要涉及区域性的一些重大天气气候事件的基本特征及成因分析、预测指标、影响评估因子,特别关注低温雨雪冰冻、关键期干旱、极端降水、寒潮等。更加注重可推广性和社会需求。由于区域性气候的特殊性,省市区气象局可在科研和业务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4.气候变化监测和预估专题。交流内容包括近两万年、近百年区域气候变化事实、北极海冰遥感监测、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贡献、未来10-50年气候变化趋势预估、气候变暖背景下的极端事件、气候变化对区域水资源和生态的影响等。更加关注古气候代用指标(如树轮和孢粉)反演气候变化的意义及资料的对比、校准和验证;极端气候事件灾害趋势,特别是21世纪前半叶我国旱涝格局;人类活动包括人口、土地利用等城市化进程对气候变化影响等。 5.气候资源评估与大气环境专题。主要涉及到城市气候研究动态、风能资源数值模拟、城市大气环境数值模拟,以及地面太阳辐射、城市局地气温、高空风速和地面风速长期变化趋势的研究与预估,卫星反演臭氧垂直分布研究。集中关心地面太阳辐射由变“暗”到变“明”转变的原因;城市化对地面风速减小的影响。讨论了城市化对地面风速影响程度的估计方法;复杂地形风能资源评估和城市大气环境研究。肯定了中尺度数值模式与CFD软件在复杂地形风能资源评估和城市大气环境数值模拟中的作用。 6.气候变化检测及成因分析专题。主要涉及地面和高空气温变化、极端气候事件变化(热带气旋、极端干期、极端气温和降水、梅雨、降雪等)、区域气候变化、气候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响应等。时间尺度集中在最近的100年,特别是近50多年。再次确认了全国和区域气候变暖和极端气候事件变化的事实,提出许多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如地面和高空气温变化趋势的差异、古气候代用序列资料的可获得性和可靠性、极端气候事件指数的确定、器测时期资料的偏差以及检测和归因方法的创新等。 本届年会共交流5个特邀报告,69个专题报告,收录和编辑印刷了论文摘要文集,实现了国家气候中心与各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及对地方气象部门的指导作用,促进了科研与业务的有机结合。
2008年度学术年会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