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操作出错:145 -> Table './db_ncclcs_cma_2020/website_stat' is marked as crashed and should be repaired
insert into website_stat (viewDate, view_date, script_name, query_string, ip, request_method, uid) values (NOW(), NOW(), '/Website/index.php', 'ChannelID=185&NewsID=2402', '3.144.238.20', 'GET', '')
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
首 页 | 关于我们 | 新闻中心 | 科研动态 | 科研项目 | 合作交流 | 关注气候 | 科技开发中试 | English
气候科普
 
 
 
气候科普

政协委员秦大河谈积极行动应对气候变化

[日期:2008-03-07]  [新闻来源:CMA]

     [中国气象报记者陈磊 刘晓林报道]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全国政协委员秦大河院士指出,气候变暖既成事实,应当从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等各个方面做出努力,要全社会行动起来,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威胁。

全球变暖导致的六大“恶果”
     秦大河说,2007年全球瞩目的一件大事就是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一工作组审议并通过了《气候变化2007:自然科学基础》的评估报告,给全人类敲响了警钟:到21世纪末,在多种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预计,全球地表平均增暖1.1℃~6.4℃,海平面相应上升0.18~0.59米。同时,高温、热浪、强降水事件的发生频率很可能会增加,热带气旋(含台风和飓风)的强度可能会增强。
     科学研究和监测预测表明,未来20年全球气温增高的趋势仍将持续,我国增温趋势尤其明显。到2020年,我国地表平均气温将可能变暖1.3℃~2.1℃,到2030年可能变暖1.5℃~2.8℃,到2050年可能变暖2.3℃~3.3℃,到2100年可能变暖3.9℃~6.0℃。这将导致极端气候灾害和生态、环境、海洋、地质灾害形势更加严峻,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与发展面临更多复杂难题。
     一是气候灾害更为极端,防灾形势不容乐观。受气候变暖影响,冬季极冷期缩短,夏季的炎热期延长,极端高温、热浪、干旱等愈发频繁。
     二是雨雪时空分布异常,水资源安全形势堪忧。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西北的冰川面积显著减少,到2050年还可能再减少27%。
     三是海平面持续上升,海洋环境灾害加剧。最近50年,我国海平面每年上升1~2.5毫米,许多海岸区洪水、赤潮、风暴潮灾害趋于频繁。
     四是生态更加脆弱,环境保护面临新的压力。气候变暖及其所导致的干旱化趋势,我国草原退化速度不断加快。生物多样性减少,物种迁移和消亡的概率也明显增加。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天气增多,雾、霾、酸雨、光化学烟雾等极端气候环境事件也将呈增多、增强趋势。
     五是土地退化和病虫害加剧,农业生产风险加大。气候变暖将导致我国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的自然波动从过去的10%增加到20%,极端年景甚至达到30%以上。
     六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将面临更多不确定因素。气候变暖与经济发展将导致能源消费与供给结构性矛盾加剧,工业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将受到影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气候变暖有关的疾病传播,可能使旅游业受到威胁,使保险业和金融投资领域的风险增大,为改善人类生活环境质量和保证人体健康,社会公共医疗保障系统的负担将加重。
适应与减缓气候变化的四大建议
     秦大河说,从根本上讲,应对气候变化和防御极端气候灾害能力是体现未来20年和谐社会建设水平与层次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体现未来20年国家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体现未来20年政局稳定、社会安定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体现我国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归根结底是体现国家、民族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的一个重要方面。
     气候变暖具有全球化特征和历史性根源,非一时、一地、一国之问题,也非单纯的气候问题,更非一般的环境问题,应当从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等各个方面作出努力,既要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减缓气候变化,更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威胁。因此,特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把应对气候变化和防御极端气候灾害鲜明地列入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中。这既充分体现了我们国家和民族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不回避气候变暖对全人类的现实性威胁,也充分体现了我们国家和民族与时俱进,善于理论创新,尊重科学规律,有利于进一步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
     第二,制定适应气候变化、防御极端气候灾害的长期国家战略。研究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极端气候事件的演变与发生规律,提高我国对极端气候事件的监测、预测、预警、影响评价和应急决策等灾害风险管理能力,既是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科学任务,也是关系国计民生和百姓安危的重要政治任务。应当组织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领域的专家和相关部门制定统一的国家战略,尤其要拿出防御和减轻极端气候灾害的战略措施,以及国家水资源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环境安全、防灾减灾的气候变化应对机制和措施。要加强极端气候灾害的综合应对能力建设,建立减轻和防御极端气候灾害的长期战略机制,采取长、中、短和邻近应急机制,调动各方面力量,科学、有效、有力、有序减轻灾害人员损失,降低灾害经济威胁。
     第三,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的科学发展道路,减缓气候变暖,保护全球气候。我们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措施、更科学的方法,长期坚持不懈地走科学发展道路,长期坚持不懈地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长期坚持不懈地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长期坚持不懈地开发利用气象能源和可再生资源,节约资源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第四,加快建设国家气候变化应对科学工程。研究和掌握自然规律,准确把握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是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基础和前提。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必须深刻理解和认识气候变化的科学问题,力求有效把握气候变化以及气候变化预测的不确定性。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未来的极端气候灾害强度、频次、发生区域、影响范围究竟如何?防灾减灾标准需要提高到什么层次?重大工程建设与布局、城市建设与布局、经济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农业结构调整如何适应气候变化规律等等,都需要通过国家气候变化应对科学工程拿出相对可靠的科学结论和决策依据。(责任编辑:徐辉)

                

 
版权所有 © 中国气象局 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 
Copyright © Laboratory for Climate Studies,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support by sofoo.com)
Tel: +86-10-58995876; 010-68400091
Addr : 中国·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中国气象局   Zip: 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