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关于我们 | 新闻中心 | 科研动态 | 科研项目 | 合作交流 | 关注气候 | 科技开发中试 | English
气候科普
 
 
 
气候科普

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凯旋返回基地

[日期:2018-09-30]  [新闻来源:中国气象局网站]

       新华社上海9月26日电(记者申铖、张建松)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完成历时69天的考察,于26日乘坐“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凯旋归国,顺利返回位于上海浦东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

  这是自然资源部成立后组织实施的第一次极地考察,也是完善北极观测网、开展北极业务化观/监测的重要航次。考察队先后在白令海、楚科奇海、加拿大海盆、北冰洋中心区域等海域开展了基础环境、海底地形、生态、渔业、海冰和航道等综合调查,取得了丰硕的考察成果。

  据考察队领队朱建钢介绍,考察队将业务化监测项目和科研项目相结合,共实施了88个海洋综合站位和10个冰站的考察,冰站数量、冰基浮标以及锚碇观测平台的布放量均为历次北极考察之最,保障了13项业务化项目、9项国家科研计划支持项目和3项国际合作及其他项目等科学考察任务。首次成功布放我国自主研发的“无人冰站”、水下滑翔机以及爬升式海洋剖面浮标等无人自治观测装备,使我国的北冰洋考察从夏季延续到了冬季。

  北极地质和地球物理综合调查方面,考察队在楚科奇海北风深海平原开展了多波束全覆盖测量;首次在极区开展了岩石拖网;岩石拖网样品与地球物理观测数据结合,为研究楚科奇边缘地的演化过程和评估极地多金属结核结壳的资源潜力提供了翔实的基础资料。

  北极环境状况综合调查方面,考察队将探索北极海洋酸化、微塑料和人工核素等热点海洋环境问题纳入业务化监测范畴,首次结合同位素技术研究微塑料在不同营养级中的传递规律。为更全面地从碳循环角度认识北极海区对于气候变化的响应及调节作用,评估北极海洋、大气和生物载体的人工放射性核素水平和微塑料含量,认识北极海域微塑料对生态系统潜在危害提供科学支撑。

  此外,本航次的考察与国际北极漂流冰站计划(MOSAIC)和国际极地预报年(YOPP)等国际大型极地考察和研究计划相配合,大气探空、海冰物质平衡和上层海洋剖面等观测数据将与国际计划实现融合和共享。大气探空观测数据准实时发送至国际气象组织(WMO)的GTS 系统,实现全球共享。

  “考察队克服了时间紧、任务重、冰情复杂、气候多变等困难,圆满完成了考察任务,进一步夯实了北极业务化监测的基础,对我国北极科学研究、业务化监测体系建设、北极环境评价和资源利用作出了积极贡献。”朱建钢说。

  据介绍,“雪龙”号本航次安全航行逾1.25万海里,其中冰区航行3815海里,最北航行至北纬84.8度,为探索北极中央航道的适航性积累了经验和基础环境数据。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张明禄)

 

 
版权所有 © 中国气象局 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 
Copyright © Laboratory for Climate Studies,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support by sofoo.com)
Tel: +86-10-58995876; 010-68400091
Addr : 中国·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中国气象局   Zip: 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