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率和强度变化趋势受到广泛关注。近年,有关极端气温和降水事件变化的国内外研究非常多,获得大量成果。但是,对于强风暴特别是热带外地区强风暴事件频率和强度变化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德国Geesthacht研究中心(GKSS)海岸研究所对西北欧和全球风暴事件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
2010年6月28日,来自GKSS海岸研究所和汉堡大学气象系的Hans von Storch教授,以及他的三名博士研究生,应邀在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举行了“风暴事件变化和预估专题研讨会”。专题研讨会由国家气候中心任国玉研究员主持。来自国家气候中心、气象科学研究院、气象探测中心、国家气象中心等单位的专家、访问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了研讨会。
Hans Von Storch教授的报告主要涉及到利用地面气压观测资料对历史风暴事件序列的重建和分析,以及使用气候模式模拟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的风暴频率、强度变化趋势。
Von Storch教授研究组对由于观测仪器、次数、台站位置变更等引起的数据不均一性进行了检验评价,认为地面气压受到各种人为因素影响造成的不均一性比风速本身要小,因此使用单站气压资料重建地转风速;然后根据地转风速序列,按照百分位值(如95%)定义强风暴事件;再分析历史时期区域强风暴事件频率、强度的时间变化特征。
他们的研究发现,1880年以来北大西洋和西北欧地区地表气温明显上升,同期强风暴频率具有年代尺度振荡,但没有发生明显的长期趋势变化;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上升趋势没有持续下去,90年代以后又下降了。近期的趋势未超出自然变动范围。他们还利用ECHAM5/MPIOM1全球模式和CCLM区域大气模式模拟热带气旋,但模拟的西太平洋地区热带气旋频率和强度趋势变化与观测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尽管模拟的未来A1B排放情景下台风频率呈减少趋势,但其可信度还不高。von Storch教授也提出,未来的台风频率趋势变化或可能与过去60年的趋势不一致。
Monika博士作了题为“卫星产品在台风统计中的可用性及其精度”的报告,对比了CMA、JMA、JTWC和IBTrACS卫星资料对台风最大风速、频数等的反映;陈飞和夏兰博士分别报告了使用CCLM模式和卫星资料对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极地低压路径进行跟踪、模拟的研究结果。
与会人员就Hans von storch教授等专题报告中的有关问题开展了讨论,并就未来东亚地区强风暴事件变化的合作研究等问题,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