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气候中心组织气象干旱综合指数评审会
[日期:2012-03-09] [新闻来源:气候变化评估室]
2012年3月8日,国家气候中心在京组织召开了气象干旱综合指数评审会。来自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科院北京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国家气象中心、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中国气象局预报司和减灾司以及部分省级气候中心的专家参加了会议。中国气象局矫梅燕副局长、国家气候中心宋连春主任参加会议。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项目组在气象干旱综合指数改进和发展方面所做的努力,对指数的进一步改进提出了指导意见。 自1998年起,国家气候中心积极组织专家研制适合于不同区域和不同季节的干旱监测方法和指标,经过多年努力,突破了原有的单一指标和方法,研制了具有普适性的综合气象干旱监测指数,2004年开始在业务中使用,2006年确定为“气象干旱等级”国家标准(GB/T 20481-2006),并在全国气象部门推广使用。总体来说,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自建立以来,在全国气象干旱监测和评估业务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近年来我国重大干旱事件频繁发生,如出现了2009/2010年西南地区秋冬春连旱、2011年长江中下游严重春旱等事件,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在业务服务中暴露出干旱程度反映偏轻、服务针对性不强等问题。2011年,国家气候中心再次组织专家对干旱监测指标进行改进。一年来,项目组针对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试验,在指数构建和提高服务针对性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监测效果明显优于原来的CI指数。 矫梅燕副局长对下一步指数改进和如何做好气象干旱服务工作提出要求:将实时的土壤湿度观测资料和卫星遥感监测资料应用到气象干旱监测和指数构建中,考虑动态变化特征;新的气象干旱监测指数需要在不同区域进行适用性检验,然后在全国推广使用;建立规范的业务产品制作流程,在基本产品的基础上,参考多种信息资料,通过专家综合分析,最终形成综合干旱监测产品;建立配套的业务流程,加强会商,上下配合,提高干旱监测和服务的水平。 与会专家对模型中参数的确定、如何考虑气象干旱对农业和水资源的影响等方面提出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