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报记者 申敏夏 通讯员方向报道 10月25日至26日,第三届中亚气象科技国际研讨会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以下简称“南信大”)召开。来自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美国、肯尼亚等国家,以及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围绕中亚区域气候灾害监测技术、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技术、气候变化及其影响评估、水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等主题展开交流研讨。
南信大副校长周伟灿表示,会议旨在进一步践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深化与中亚国家的气象科技交流与合作,共同提升应对中亚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能力,希望与会专家和学者就气象科技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以及全球发展的前沿问题进行深入交流研讨,通过优势互补,推动务实合作和共赢发展,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提供优质的气象服务。
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作了题为《我国西部地区气候变化和“一带一路”行动》报告,对我国西部地区的气候变化情况和“一带一路”地区21世纪降水变化预估情况提出见解。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发虎介绍了“第三极环境(Pan-TPE)国际计划”,指出泛第三极地区是“一带一路”的核心区,与30多亿人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密切相关。此外,来自国际气象学和大气科学协会、塔吉克斯坦科学院水问题和水能研究所,以及南信大等20余位专家围绕南太平洋相关问题、水资源灾害防御、亚洲大陆地区地表变暖、中亚气水分布等一系列问题作了学术报告。
此次研讨会由南信大、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区域气象中心联合主办,中国气象学会支持,南信大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联合实验室和世界气象组织南京区域培训中心承办。 (责任编辑:包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