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3日上午,美国夏威夷大学海洋和地球科技学院王玉清教授应邀访问了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并作了题为“The IPRC Regional Ocean-Atmosphere Model (IROAM) and Its Applications”的学术报告。
王教授在报告中主要介绍了IPRC区域模式的基本状况和模拟应用。他首先简要概括了当前在热带东太平洋区域全球模式模拟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近海岸SST的暖偏差、冷舌偏弱、存在双辐合带降水以及由此导致的半年周期循环现象。针对这些问题,王教授指出利用区域海气耦合模式进行局部物理过程机制研究的思路,并给出了与观测分析场更为接近和逼真的模拟结果。另外,还通过在物理过程中关闭浅对流、减弱毛毛雨以及不考虑云的反馈作用,进行了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这些物理过程对于准确刻画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海洋边界层结构特征具有重要作用,应该在模式发展和改进中加以重视。
王玉清教授的报告内容新颖,切合国家气候中心科研业务实际,对于新一代气候系统模式的研发具有参考价值。来自气候中心、气科院的科研业务人员和研究生参加了报告会,并对王教授的科研工作表现出浓厚兴趣,展开热烈讨论。张华研究员主持了报告会。
下午,王玉清教授又应邀访问了国家气候中心诊断预测室,并作了题为“Impact of Global Warming on Western Pacific Tropical Cyclones: A Regional Climate Model Study”的学术报告。来自气候中心、气象中心等单位的科研业务人员和研究生聆听了报告,任福民研究员主持了报告会。
热带气旋对于气候变化的响应问题是当前国际上热点话题。其中一种观点认为随着SST的升高,热带气旋将显著增多、强度加大;另一种观点认为,热带气旋数量和强度不会有明显变化。王教授利用由自己发展的区域气候模式(IPRC-RCM)对这一热点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他在全球变暖对西太平洋热带气旋的影响问题报告中展示了新的研究成果。他首先阐述了此项研究的动机,并简要介绍了所用的区域气候模式和试验方案,对比模拟结果和观测分析场。研究表明,热带气旋发生频数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不显著,而其强度则随全球变暖而增大,他还对其物理机制进行了阐述。
王玉清教授的报告对于我国的台风监测和预测工作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与会者和研究生与王教授进行了踊跃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