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世龙教授介绍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平衡
[日期:2010-01-11] [新闻来源:模式室]
2010年1月8日下午,应气候系统模式室的邀请,北京大学生态学系朴世龙研究员在气候变化前沿科学论坛作了题为“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平衡”的学术报告。中国气象局特聘专家李肇新研究员主持了报告会。来自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参加了报告会。 朴世龙研究员主要利用中国生态系统碳收支调查数据、陆地生态模型数值模拟、大气模式反演等方法比较系统地探讨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收支情况,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地区平均是一个强度为0.19-0.26(1015)克 碳/年的碳汇,相当于抵消了1980-2000年期间中国碳排放水平的28%-37%,或者2001-2005年期间碳排放水平的16%-22%。中国陆地碳汇的大部分(超过65%)位于南方地区,部分原因是由于局地气候变化(比如降水增加)、植树造林、灌木的恢复等导致陆地生态系统吸收CO2增多。近期农业耕作方式的改变(如浅耕或免耕)也增加了陆地碳捕获量,从而增大了中国陆地碳汇。报告会气氛活跃,大家就不同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可能的机制、碳收支研究方法以及各分量的不确定性等问题与朴世龙研究员进行了广泛交流。 报告会之后,朴世龙研究员与气候模式室进行了交流。模式室主任吴统文研究员介绍了中国气象局气候系统模式研发和IPCC AR5试验的开展情况,双方就生态模型发展和碳循环研究等方面的合作达成初步共识。
2010年1月8日下午,应气候系统模式室的邀请,北京大学生态学系朴世龙研究员在气候变化前沿科学论坛作了题为“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平衡”的学术报告。中国气象局特聘专家李肇新研究员主持了报告会。来自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参加了报告会。
朴世龙研究员主要利用中国生态系统碳收支调查数据、陆地生态模型数值模拟、大气模式反演等方法比较系统地探讨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收支情况,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地区平均是一个强度为0.19-0.26(1015)克 碳/年的碳汇,相当于抵消了1980-2000年期间中国碳排放水平的28%-37%,或者2001-2005年期间碳排放水平的16%-22%。中国陆地碳汇的大部分(超过65%)位于南方地区,部分原因是由于局地气候变化(比如降水增加)、植树造林、灌木的恢复等导致陆地生态系统吸收CO2增多。近期农业耕作方式的改变(如浅耕或免耕)也增加了陆地碳捕获量,从而增大了中国陆地碳汇。报告会气氛活跃,大家就不同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可能的机制、碳收支研究方法以及各分量的不确定性等问题与朴世龙研究员进行了广泛交流。 报告会之后,朴世龙研究员与气候模式室进行了交流。模式室主任吴统文研究员介绍了中国气象局气候系统模式研发和IPCC AR5试验的开展情况,双方就生态模型发展和碳循环研究等方面的合作达成初步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