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操作出错:145 -> Table './db_ncclcs_cma_2020/website_stat' is marked as crashed and should be repaired
insert into website_stat (viewDate, view_date, script_name, query_string, ip, request_method, uid) values (NOW(), NOW(), '/Website/index.php', 'ChannelID=95&NewsID=2259', '3.145.23.123', 'GET', '')
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
首 页 | 关于我们 | 新闻中心 | 科研动态 | 科研项目 | 合作交流 | 关注气候 | 科技开发中试 | English
科研动态
 
动态报道
获奖成果
 2011-2015
 2005-2010
 1995-2004
论文论著
 论著介绍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1995-2000
 
 
动态报道

中科院在京举行赵九章百年诞辰纪念大会

[日期:2007-10-31]  [新闻来源:科学时报]

     [科学时报 北京10月29日讯(记者祝魏玮)] 10月29日,中科院在京举行赵九章百年诞辰(1907~2007)纪念大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路甬祥,赵九章百年诞辰学术纪念活动筹委会相关单位领导、筹委会委员,赵九章的亲属、生前好友、同事及相关领域科技工作者出席纪念大会。
      赵九章历任清华大学、中央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现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中心)所长、卫星设计院院长、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1955年起担任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委员等职。
      路甬祥说,赵九章先生是杰出的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和空间物理学家、著名教育家、“两弹一星”元勋,在多个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为我国国防科技和人造卫星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他勤勉奉献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把数学和物理学引入气象学,在我国动力气象、数值预报、云雾物理、人工影响天气、中小尺度观测实验分析和臭氧观测等科学研究领域做了开拓性工作;在国际上首先提出行星波不稳定概念;提出发展地球科学事业要“三化”,即数理化、新技术化、工程化;开辟了许多新研究领域,如气球探空、臭氧观测、海浪观测、云雾物理观测、探空火箭和人造地球卫星等;撰写了中国第一本《高空大气物理学》专著。新中国成立后,赵九章积极开展海浪和台风中心预报研究,为新中国海军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20世纪50年代后期,他从大气科学领域转向航天和空间科学领域,积极建议中国也要搞人造卫星,并投身于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研制的方案论证;他从探空火箭入手,在磁层物理、电离层物理、中高层大气物理和空间光辐射等学科领域进行了研究部署,在作了大量卫星预研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卫星系列的发展重点与规划建议。在他的领导下还完成了核爆炸试验的地震观测和冲击波传播规律,以及有关弹头再进入大气层时的物理现象等研究课题。
      路甬祥强调,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明确了我国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发展蓝图,也对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寄予厚望。中国科学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近10年来,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凝练和提升科技创新目标为导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为突破口,以队伍建设为重点,勇于改革、大胆创新,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知识创新工程已顺利进入“创新跨越、持续发展”的新阶段。但越是在好的形势下,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坚持科学求实的态度,不断探索解决创新实践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更有效地发挥中科院综合优势,优化科研力量和资源配置,切实加强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进一步凝聚、培养更多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物,进一步发挥中科院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骨干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他说:“我们要继续向以赵九章先生为代表的老一代科技工作者学习,弘扬赵九章先生勇于开拓的科学精神,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学习赵九章先生甘于奉献的崇高品德,切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重要使命;发扬他敢于求真的优良作风,促进科学研究事业健康发展。”
      本次纪念大会还颁发了2007年度“赵九章优秀中青年科学奖”,该奖设空间物理学科、大气物理学科、地球物理学科、空间探测技术学科4个奖项,分别由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研究员冯学尚、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田文寿、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所研究员吴庆举、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张双南获得。
    

 
版权所有 © 中国气象局 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 
Copyright © Laboratory for Climate Studies,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support by sofoo.com)
Tel: +86-10-58995876; 010-68400091
Addr : 中国·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中国气象局   Zip: 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