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关于我们 | 新闻中心 | 科研动态 | 科研项目 | 合作交流 | 关注气候 | 科技开发中试 | English
科研动态
 
动态报道
获奖成果
 2011-2015
 2005-2010
 1995-2004
论文论著
 论著介绍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1995-2000
 
 
动态报道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二三工作组宣讲会召开

[日期:2014-05-12]  [新闻来源:中国气象局网站]

       中国气象报记者顾燕杰 庄白羽报道 2014年5月9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二、三工作组报告宣讲会在中国气象局召开。IPCC中国政府首席代表、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等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以及来自发改委、外交部、环保部、水利部、农业部、林业局、中科院、社科院、海洋局等单位的代表参加了宣讲会。中国气象局副局长沈晓农主持会议。
  据悉,IPCC评估报告基于全世界公开发表文献,对气候变化事实、影响和适应,以及减缓气候变化的可能对策进行评估,政策指导性强,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建立应对气候变化制度、采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最重要的科学基础,成为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科学认识方面权威和主流的共识性文件。中国气象局作为IPCC的国内牵头单位,代表政府参与IPCC的相关活动,牵头组织国内有关部门参加IPCC科学评估工作,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支持。
      郑国光围绕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与中国的贡献、报告的基本结论、报告的借鉴意义等方面作特邀报告。他指出,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评估了自2007年第四次评估报告发布以来最新的气候变化研究成果,包括气候变化问题的科学性、气候变化的风险、在可持续发展和公平原则性基础上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的研究,以及对国际社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路径和政策、技术选择等提出建议。该报告将对联合国气候变化首脑峰会和国际应对气候变化协议的谈判产生重要影响。
    据郑国光介绍,IPCC第五次报告重点阐明了七方面的科学问题:一是更多的观测和证据证实全球气候变暖。二是确认人类活动和全球变暖之间的因果关系。三是气候变化影响归因,气候变化已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产生不利影响。四是未来气候变暖将持续。五是未来气候变暖将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越来越显著的影响,并成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风险。六是如不采取行动,全球变暖将超过4℃,如积极行动,仍有可能实现2℃升温目标。七是要实现在本世纪末2℃升温的目标,需要能源供应部门进行重大变革,并及早实施全球长期减排的路径。他建议,加强风险管理,降低气候变化风险,从国家层次上要重视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呼吁大家行动起来,科学认识气候变化,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二工作组报告主要作者协调人、国家气候变化委员会委员林而达从概况、新发展、特点和对研究工作的启示等四方面具体介绍了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二工作组报告的情况。该报告聚焦气候变化的风险,关注气候影响和社会经济活动的相互作用,并从多方面强调了发展路径、适应和减缓路径、治理措施的选择,可以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该报告中有更多的证据证实气候变化的影响已经发生,强化了采取适应行动的迫切性;以风险管理为切入点,为适应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风险建立了一个新的框架理念;主要从气候恢复力的角度探讨了适应和减缓的关系,为如何适应平衡和减缓提出了理论依据。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报告主要作者协调人、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周大地具体介绍了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报告内容。该报告主要评估了减缓气候变化的理论基础、概念框架、目标路径和政策措施,特别是关于温升2℃目标下全球长期减排的路径,以及在这个目标之下能源、交通、建筑、城市建设等各个行业要采取什么样的发展路径和技术的选择,以更有效地减缓气候变化。他呼吁,加强对现有政策效果的评价,进一步统一对长期减排目标的认识,尽快行动,推进中国可持续发展。
      宣讲会后,郑国光第一时间接受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气象报社等多家中央媒体记者联合采访,权威解读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同时,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二、三工作组报告部分中国作者与多家报纸媒体、网络媒体记者进行座谈交流。据悉,中国气象局官方网站对此次宣讲会进行在线直播,与新华网推出中、英文联合专题,并通过中国气象局微博与网友进行互动,第一时间传递权威信息;搜狐新闻客户端“中国气象局政务发布厅”面向手机网友进行直播,实时在线人数突破33万。(责任编辑:赖敏)
 

 
版权所有 © 中国气象局 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 
Copyright © Laboratory for Climate Studies,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support by sofoo.com)
Tel: +86-10-58995876; 010-68400091
Addr : 中国·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中国气象局   Zip: 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