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全球陆地气候变化专家咨询会召开
[日期:2015-08-26]
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承担的国家公益性行业(气象)专项“近百年全球陆地气候变化监测技术与应用”专家咨询暨工作交流会近日在北京召开。30余位来自国家气候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沈阳区域气候中心、天津市气候中心、河北省气象信息中心、黑龙江省气候中心、山西省气候中心等主要参加单位的代表出席了会议。 国家气候中心丁一汇院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石广玉院士,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研究员,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高云副司长,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翟盘茂研究员,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罗勇教授等咨询专家应邀与会。丁一汇院士主持了专家咨询会。 “近百年全球陆地气候变化监测技术与应用”项目是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而设立的公益性(气象)行业专项。项目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业务发展规划,在国内首次开展了全球陆地和亚洲地区地面基本气候要素(气温和降水)变化监测技术及其应用研究,包括开发我国自己的全球陆地气温和降水数据集,研制不同尺度地面气候均值和极值变化分析和监测技术方法,建立、分析近百年全球陆地和亚洲地区地面气温、降水时间演化序列,初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陆地和亚洲地区气候变化监测业务系统。该项目于2012年1月启动,研究周期4年。 在8月23日的专家咨询会上,项目负责人任国玉研究员汇报了项目总体研究进展,各课题(专题)组负责人李庆祥、任国玉、王国复和郭军分别汇报了近4年的主要研究成果。与会专家针对项目组开发的全球陆地气候资料数据集、气候变化监测与分析方法比较优选结论、全球陆地以及亚洲地区地面气温和降水变化时间序列曲线、气候变化监测业务系统建设现状等技术问题,进行了广泛质疑和深度评议。 最后,咨询专家组对该项目研究进展和成果予以高度肯定,一致认为:在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和国家气候中心有关领导和专家的支持下,经过各承担单位近4年的努力,项目组基本完成了全球陆地(岛屿)地表气温、降水资料数据集开发工作,包括建立了全球陆地月平均气温、降水资料数据集,以及亚洲地区日气温、降水资料数据集;系统评估了亚洲特别是东亚和中国地区历史地面气温资料序列中的城市化影响偏差,进一步提高了对地面气温资料序列系统偏差性质和程度的科学认识,并发展了多种订正方法;客观地评价了各种关键气候要素长期变化监测、分析技术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对制定气候变化监测业务技术方案和优选气候变化检测研究方法具有良好参考价值;在国内首次建立了1900年(1880年)以来全球陆地和各个大洲平均地面气温时间序列,以及近60年东亚地区极端气温、降水事件时间序列,必将对我国未来气候变化科学研究和咨询服务工作产生重要影响;初步构建了全球和亚洲陆地气候变化监测业务流程和系统框架;项目研究成果还在气候变化业务、服务和培训工作中得到了推广和应用,项目研究过程中培养了一批高层次气候科技人才,并在探索国家和区域、省(市)级气候变化监测和服务工作互动机制中发挥了引领作用。 专家建议,项目组应对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总结和集成,力争对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我国的气候历史资料再分析工作和国家气候中心现代气候业务建设做出新的贡献;专家同时指出,全球和亚洲区域气候变化监测、检测研究十分重要,是国家应对特别是适应气候变化挑战的战略性、基础性工作;中国气象局在气候变化监测、检测、归因和预估研究方面具有明显的人才和基础条件优势;今后应继续发挥部门优势,以科技引领气象业务现代化,立足中国,面向亚洲和全球,结合气候变化适应工作,以及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气候变化领域“南南合作”计划,提升对全球、亚洲地区气候变化监测、检测和预估研究的支持力度。 项目组还组织开展了专题技术成果交流和工作会议,部署了项目结题验收相关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