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年度气候研究开放课题青年基金项目申请指南
[日期:2013-01-11]
一、动力与统计相结合的气候预测理论和方法 1. 气候因子诊断分析及客观化预测方法研究:结合预测业务,重点针对青藏高原、东亚季风、海洋、冰雪、AO和MJO等对我国气候异常有重要影响的气候因子进行诊断分析,研发适用于我国及亚洲典型区域气温降水预测的客观物理模型和预测方法。 2. 第二代动力气候模式产品在预测业务中应用研究:检验评估国家气候中心第二代气候预测业务模式的模拟预测性能,针对业务预测需求,研制模式最优预测信息提取技术,开发基于新一代气候预测模式输出的预测业务产品,包括延伸期的关键过程预测产品、概率形式的集合预测产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关键环流系统和因子的预测产品等。 二、气候监测技术理论和方法 3. 气候系统关键要素、气候事件和过程的监测诊断技术研究:针对目前气候系统监测业务中缺乏风速、土壤温度和湿度、相对湿度、积雪等的均一化序列和相关监测方法和技术,开展中国区域风速、土壤温度和湿度、相对湿度、积雪等均一化检验与订正,研制相应的高可靠性变化序列,开展相关监测诊断技术研究和业务应用。针对华西秋雨过程、冷空气过程、区域性低温事件、区域性强降水过程及副热带西风急流演变等关键气候事件和气候过程,研究物理图像清晰,动力学意义明确的监测诊断技术,并业务化。 4. 综合极端气候指数及其在气候变化监测中的应用:发展、改进和完善针对中国和各个区域的综合极端气候指数,并应用综合极端气候指数开展全国和主要区域极端气候事件趋势变化监测业务。 5. 亚洲区域观测资料实时质量控制方法研究及业务应用:研制适合亚洲区域观测资料的实时质量控制方法,在气候监测中建立质量控制业务流程,为亚洲区域气候监测业务系统的建立提供基础保障。 三、气候模式研发及应用 6. 模式物理过程和参数化方案研发及改进:针对国家气候中心新一代全球气候模式,开展云-气溶胶-辐射物理过程、边界层过程、海-气耦合过程、海冰过程等参数化方案研制改进和应用,检验评估应用效果。 7. 区域气候模式模拟研究:利用区域气候模式,检验不同物理参数化方案下模式对区域气温和降水等要素的模拟能力,以了解中国区域气候变化预估中的不确定性。 8. 高分辨率全球多源降水融合系统建设和数据集研制:基于客观分析等技术和常规观测、卫星观测等资料,研制建立可满足气候监测和预测、全球陆面资料同化等业务需求的高时空分辨率、高实时性全球降水多源融合系统和资料集,资料空间分辨率全球不大于1°(经纬度),资料长度不少于15年。 四、气候灾害风险管理 9. 气候对主要农作物产量影响评估研究:从作物生长机理出发,研究不同气候条件对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水稻)产量的影响,研发或改进相关模型,应用于气候对主要农作物产量影响评估业务。 10. 基于气象干旱指数的中国农业旱灾风险评估:基于国家气候中心现有的气象干旱指数,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土壤持水能力、灌溉能力、社会经济抗灾能力等,开展中国农业旱灾风险评估。 五、气候变化检测和影响评估 11. 中国过去千年气候变化资料重建:重点利用大范围树木年轮资料重建的全国范围高分辨率过去百年-千年格点化气候变化资料,为中国境内近千年高分辨率气候变化研究提供数据基础。 12. 中国过去百年气候变化观测与模拟对比研究:利用多源气候变化资料(如气候重建资料,多源站点观测资料等)与CMIP5全球气候模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评估全球模式对中国地区气候变化模拟能力,分析过去百年中国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可能原因。 六、业务标准和规范 13. 国家气候中心业务产品标准和规范的改进完善:针对目前国家气候中心业务和产品制作过程中,存在的对于气候异常的业务表述含义模糊、不一致和易造成歧义等问题,研究气候业务中“异常”的业务和服务定义,形成相关的业务标准和产品规范。